如果一個孩子事實上無人撫養(yǎng),這是一種怎樣的成長經(jīng)歷?
面對14歲少女曉娟,記者不忍心問出這樣的問題。曉娟的父親有智力障礙,母親患有精神殘疾,“沒有人教我怎么跟其他人相處,小時候朋友特別少?!钡@一切在遇見“龔媽媽”之后發(fā)生了變化。
回憶起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,曉娟對“龔媽媽”的手印象特別深?!耙婚_始我很怕生,她到我家里來時我直想往后躲,舉著手肘遮住臉,不想讓她看到我。她暖暖的手一碰到我,不知咋回事,我一下子就不那么緊張了。后來再見面,她還給我扎辮子、剪指甲,那時起就很想叫她‘媽媽’?!睍跃暾f。
曉娟口中的“龔媽媽”,是“中國好人”龔麗君(見圖左二,受訪者供圖)。退休后,她擔任了甘肅省平?jīng)鍪泄職垉和戎鷧f(xié)會會長。像曉娟這樣的困境兒童家庭,龔麗君及其帶領的志愿團隊已走訪了很多。
談起對龔麗君的印象,孩子們第一反應都是“溫柔”,但龔麗君的自我評價卻很不一樣,“我這人比較潑實?!薄皾妼崱痹诋?shù)胤窖岳锸菨娎钡囊馑迹矌е鴰追帧安幌ЯΑ?,“沒有這樣的性格,很多事情做不成。”
這些年,龔麗君傾注心力最多的就是走訪。記得有一次,在去探望住在崆峒山后山的珠珠時,眼見一條河上只有幾根木頭捆成的“橋”。旁人都有些猶豫,龔麗君卻撂下一句“先試試”便探身踩了上去,“說不害怕是不可能的,但不過河,咋能看到珠珠家的真實情況?”
協(xié)會的事務繁雜,龔麗君從來沒有固定的日程表。不少人勸她,好不容易才過上退休生活,為啥不好好休息一下?但想到走訪時看到的一些困境兒童的情況,龔麗君總覺得自己不能停下來。心理疏導、成長規(guī)劃、科普教育……她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們做得更多。
在別人眼中,龔麗君“心很大”,但總有一些事情會讓她很“生氣”。有時,是因為工作人員沒有準時報送困境兒童的材料,讓孩子錯過了一筆補助;有時,是協(xié)會資助的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,“潑實”的她就去學校找老師。
有個叫東宇的孩子,龔麗君認識他近10年了。東宇在高考時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,這讓龔麗君很“生氣”,“這孩子從小就愛學習,但高三時爺爺去世影響了他的狀態(tài)。我找了好幾名志愿者給他提供咨詢,希望能幫他走出來。”有家長說:“龔老師真的是把東宇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。”
正是這份視如己出的牽掛,讓龔麗君放不下每個她救助過的孩子。“光有物質(zhì)支持還不夠,要給他們更多心靈上的溫暖,才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?!饼忹惥f。
在一條以龔麗君為拍攝對象的短視頻留言區(qū),“龔會長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”的留言吸引了記者的注意。記者與留言者鑫磊進行了視頻交流,屏幕那端的他談起龔麗君時,充滿感激。鑫磊和奶奶一起生活,從初中起接受協(xié)會的資助,在龔麗君的幫助下完成學業(yè),目前已是一所重點大學的學生。
鑫磊清晰地記得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天,“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請龔媽媽來我家,把好消息告訴她?!薄澳翘煜挛?,我和鑫磊奶奶坐在一起,都流下了淚水?!饼忹惥f,“我們的努力,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。”
?。ㄎ闹惺苤呔鶠榛?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0月14日 06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