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山河遺珍】
“桃花花你就紅來,杏花花你就白,爬山越嶺我找你來呀,啊格呀呀呆。”秋雨后的山西左權,微風已有些料峭,但依舊擋不住人們對歌唱的熱愛。還未天晴,便已放歌,走進沙河公園民歌角,一首首民歌不絕于耳,團團花扇翩翩起舞,令人駐足凝眸。
這首《桃花紅杏花白》是山西民歌中的經(jīng)典戀歌,也是開花調的代名詞。2006年,左權開花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此后,經(jīng)眾多文藝作品演繹,這首妙趣橫生的開花調早已家喻戶曉、“聲”入人心。
開花調的故鄉(xiāng)在左權,這里不僅是以將軍英名命名的紅色故里,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“歌舞之鄉(xiāng)”。在這兒,隨處都能聽到悠揚的旋律,男女老少張口就能哼唱兩句。這份文藝范兒早在明朝《遼州志》中就有記載,“遼居太行山巔,萬山深谷之中……而比戶弦歌”。山歌、號子、套曲,身處四面環(huán)山的左權人用歌聲穿透阻隔、用音樂寄托情思。其中,又以開花調最具代表性。
到底啥是開花調?
所謂開花調,就是一種流行于太行山上的山歌,它從生活中來,又唱回生活中去。人們用比興的手法,把開花作為唱詞的中心,目之所及,皆能開花,歌詞通俗易懂,頗受左權人民喜愛。
“玻璃開花里外明”“門搭搭開花不來來”“油燈燈開花一點明”,開花調清亮婉轉的唱腔,讓萬事萬物都活了起來。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街頭巷尾,人們張口即唱,隨性而歌,用熱情的歌聲唱出生活的細節(jié),也用歌聲表達真摯的情感。
而要說開花調能成為民歌瑰寶的原因,還要數(shù)唱詞中對方言的運用。左權方言自帶萌感,喜歡用疊字,燈要叫“燈燈”、門把手要叫“門搭搭”,板凳要叫“板凳凳”。可要說開花調最精華的地方,還要數(shù)這個“呆”字。
“‘呆’在左權方言中是一種親切的表達,我們見面打招呼離不開這個字。它可以說是我們口語中最常使用的一個字了。在歌詞里加入方言就是我們開花調區(qū)別于其他民歌的標志之一?!弊髾嚅_花調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銘芳說。
對左權人來說,開花調早已融入他們的日常,茶余飯后、婚嫁節(jié)慶,都會唱段兒開花調來熱鬧熱鬧,這是他們世代相傳的文化血脈,也是最獨特的生活情趣和情感延續(xù)。
現(xiàn)在,左權已開設1個非遺傳習中心、17個非遺傳習所、8個綜合文化站,《太行奶娘》《烽火家書》等一批精品力作推陳出新。借助“左權民歌匯”“中國民歌盛典”等賽事活動,左權開花調從“老傳統(tǒng)”變成了“新國潮”。越來越多的民歌愛好者匯聚左權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守護非遺匠心,這張文化名片讓來自太行山脈的鄉(xiāng)音鄉(xiāng)韻唱得更響、叫得更亮。
桃花紅了杏花白,從大山里唱出的歌聲婉轉嘹亮,時空里流傳著左權人最樸實的腔調,肆意揮灑的想象力在萬物開花的歌詞中生機勃勃,在大街小巷里唱響的開花調用旋律架起了通向美好生活的橋梁。
(本報記者 楊玨 李建斌)